ISM相关好论文推荐——基于FISM-ANP-灰色聚类的软件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研究


论文写作或者计算需要帮助可发邮件到 hwstu # sohu.com 把 #替换成@,请说清来意,不必拐弯抹角,浪费相互之间的时间。

下载地址  基于FISM-ANP-灰色聚类的软件项目开发风险评价研究

整体评价


  

  该文属于一看标题就知道文中的内容是啥的论文,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

  这篇文章几乎可以说是运用FISM方法用得对的唯一的一篇文章——不仅是计算上对,还有论述过程上是严谨的是对的。在文中的使用FISM的流程图上体现得非常清楚,解释了为什么用查德算子计算模糊可达矩阵如何取截距阵!其它的运用FISM方法的基本上是瞎掰或者说接近100%是脱下裤子放屁多此一举的,或者说是用小学生的四舍五入的办法去理解模糊集,也是让人醉了。

  这篇文章是阐述ISM到ANP的步骤讲得比较靠谱的一篇,其它基本没有讲清楚。

  用ANP方法,可以明显看到里面有瞎搞的成份,但是基本靠谱,过程没有问题,而且讲清楚了AHP相对于ANP就是土鳖,是相对过时的方法,因为ANP本身就是AHP方法的升级版。

  用灰度,看着高大上,其实算起来简单得要死,所以写论文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充字数,唯一比较悲催的排版,尤其用Word,该文里面用的灰度没有问题。

  最后用的综合评价去算风险等级,算对了,没有问题。

  

绪论部分评价


  

  该文绪论写得干净利落,不拖沓,不胡扯,尤其是创新点的写法值得模仿。

  目前一些论文,绪论部分成了瞎扯凑字数的主要地方。尤其是一些博士论文,整篇论文10多万字,绪论部分能扯上5万字。估摸着绪论字太多了,不好整,然后丢到其它章节继续扯,继续讲一些正确的废话。

  举个例子,某篇博士论文,算是偏理工科的论文,绪论讲到某个字怎么写,然后正文又说这个字怎么来的,真TMD还快从甲骨文讲起了,它讲几句就算了,然后居然讲读音,讲词义是怎么转化的。他讲一个词就算了,居然考古起跟正文无关的相似的字出来,这种东扯西扯,我统计了下,居然写了1万多字,这个水平的确厉害,让人佩服。

  这篇论文的作者估计不怎么会写,所以写得干巴巴的,但是反而显得干净利落。比较实事求是。其中关于创新点的部分尤其是值得模仿。

  论文如果不好吹创新点,就说本论文的意义。这是套路的东西。一般来说,在网上吹水可以不用那么严谨。但是一些论文是真敢吹,一个用IF写的程序,他敢说人工智能,还说是智能判断。啥都不懂的敢出量子纠缠。

  文中讲创新点的行文如下:

  (1)提出了一种可视化风险识别分析方法。通过模糊解释结构风险分析模型,可理清风险因素间复杂混乱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关系,由 FISM 结果绘制出风险因素的递阶结构层次结构图,使风险识别与分析变得直观明了,通过这种结构图可快速的分析出系统风险发生的深层根本原因和驱动力关系,为风险识别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将FISM理清的风险直接与间接影响关系作为ANP网络结构关系的输入,是对传统网络层分析的优化,某种程度上解决了 ANP 方法中专家判断矩阵的数据基数不一致和缺失的情况,弥补了专家主观难以确定风险因素之间间接影响关系。使得风险指标权重计算更合理,风险量化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把上面的话换一下基本就是如下的样子

  (1)提出了一种可视化XXX系统分析方法。通过模糊解释结构XXX分析模型,可理清XX因素(要素、子系统)间复杂混乱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关系,由 FISM 结果绘制出XX因素的递阶结构层次菊花链拓扑结构图,使XXX识别与分析变得直观明了,通过这种层次化的菊花链拓扑结构图可快速的分析出系统XXX发生的深层根本原因和驱动力关系,为XXXX分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将FISM理清的要素组直接与间接影响关系作为ANP网络结构关系的输入,是对传统网络层分析的优化,某种程度上解决了 ANP 方法中专家(瞎打分的意思)判断矩阵的数据基数不一致和缺失的情况,弥补了专家主观难以确定因素之间重要性(优势度)的关系。使得XXX指标权重计算更合理,量化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为了凑字数可以把FISM替换成模糊解释结构模型等等。

  

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第二章评价


  

  第二章中,最后的总结写得不错

  又是用FISM又是ANP又是灰度,最后还来个综合评判。这一节基本讲清楚了,并且对整章进行了总结。

  其中的灰色系统的几个公式很占版面,凑字数的利器。因为其计算的确用个excel两三下就算好,毕竟它不需要不停的迭代。

  

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内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第三章评价


  

  第三章标题把干的事交代得很清楚,且写出了高大上的味道,其实就是给出了多少个要素。

  但是这章把要素怎么来的交代得清清楚楚。幸好这篇论文讲的是软件项目,从来不缺要素,随便翻一本书,一些规范,整个一千个要素一点问题都没有。

  该文的思路是我看了很多文献,不信你自己去看,然后把文献都列出来。接着讲初步选出了73个要素。

  然后对73个要素的合并删减从73个要素变到了50个要素

  最后对50个要素通过问卷形式减到了27个。

  27个要素一张纸要放下刚刚好,尤其是用表格形式。而且要横放的纸张才行。

  

结合FISM-ANP-灰色聚类的项目风险分析与量化评估——第四章评价


  

  第四章 有两个图画得特别好,即图4.1与图4.2

  多个方法结合的机理部分缺了一句最重要的话。

  那就是FISM或者ISM是基于有向图的原理。对应的要素与要素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而ANP是一个要素跟要素重要程度(优势度)的比较关系。即一个是因果关系,可达关系;一个是重要程度的关系。

  ISM是从因果性的角度出发,AHP/ANP是从重要性的角度出发。很多硬扯上ISM/AHP绝大部分是错的就是没有理解二元关系的含义。看到两个方法都有层级这个概念然后使劲瞎掰。此外AHP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因为计算它并不方便,原理上更是缺陷。而ANP正是弥补了AHP的缺陷,且有软件计算,所以只有一些简单的场景用AHP糊弄糊弄了事,毕竟重要性这个东西,尤其是自我感觉的东西自己可以说了算。比如如何找到心仪的房子、汽车,我该选谁做老公之类的分析评价。

  

基于FISM 模型风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的案例应用——第五章评价


  

  这篇论文讲到了模糊解释结构模型,用到了我写的程序,计算肯定没有问题,整个核心结果,以及拓扑图肯定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数据来源。其描述是为了省事,并没有讲清楚数据该如何处理。

  文中说是用调查表的方法统计得到的。肯定是胡咧咧。

  实际情况是作者开始拿着初始的所谓统计数据来的时候得到的结果却是如同一坨屎一样难看。全部团成一团,完全没有区分度。当时那作者看着那结果难受得想上吊自杀,哭天喊地的,那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跟问卷统计方式本身的优缺点有关,同时还跟人们的行为习惯有关。

  问卷调查统计的方式有如下优点。

  1)、便捷、省时与省力。

  2)、调查结果便于统计,容易量化。尤其是固定项选择方式的问卷。

  3)、统计结果容易处理和分析。尤其是采用网页问答方式的问卷调查,其数据集合可以通过各种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非常方便。

  4)、问卷调查法能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

  虽然问卷的方法有着巨大的优点,但是到了软件项目尤其是具体的软件项目则完全不适用。逼得论文作者差点跳楼的原因如下。

  论文作者是个实在人,同时缺乏自信。

  用脚想都想得到,文中是有27个要素,就需要判断702次。拿个702个问题的表叫人打钩,谁信这种结果呀。702个选项无论采用单列的问答形式还是矩阵表格型的形式都对被调查者产生了着重大的干扰。所谓的专家面子还是要给作者的,但是打钩归打钩,就是瞎打,闭着眼睛打。这样导致了无效的结果混杂在里面。且这种混杂是随机分布的。最终得到的效果呈现一坨屎团成一团一样是可预见的。

  正确的做法是,主导型的所见即所得的条件下采用德尔菲法。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基于逻辑事实,逐渐减少打钩项,逐渐的逼近一个模糊值。最后出来的图张张都有道理,选一个也行,选多个也行。

  所谓的所见即所得,就是找几个熟悉项目整个过程的人,看着层次图,认真的看看,是否合理,要改的地方记录下,每次偏离个0.1最后出来的图会大部分都有道理层次明显。

  5.3.2 风险因素层次关系结果分析。这节一看作者是老实人,不会写而且这节的标题就没有取好,应该叫因果分析,而不是结果分析。

  逮到一些笔头好的人来写,这段能写出几万字出来。

  

基于FISM-ANP-灰色聚类法的风险量化评估案例应用——第六章评价


  

  这章讲如何算的。先是ANP怎么算的

  文图 6-1 B 项目 FISM-ANP 网络结构图 这个图是关键,它可以是选出的ISM中的骨架矩阵到可达矩阵中的任意一个值。其目的是让专家看着ISM的图去掂量一下,两个要素比较的时候哪个更重要,不要瞎搞,乱打分。

  其实最好是项目负责人主导,关键的几个人一起打分,这样更不会出事,也更符合实际,千万不要所谓的各打各的,这样出来的时候又是因为没有讨论,最后是一个平庸的分值。

  表6-1B 项目开发风险因素加权超矩阵。

  表6-2 B 项目开发风险因素极限超矩阵

  看作者的极限超矩阵贴了半张截图,还有一张是自己导出的。估摸着作者是昭告天下,我这个是用软件算的,不是我瞎填的数据的意思。

  表 6-3 风险指标权重结果

  这张图表明了用ANP能得到什么,即每个要素的权重。这个图表意味着FISM-ANP的作用完了,下面要自己手算了。

  接着讲灰色是怎么算的

  6.2.2 计算灰色评估系数

  这一节是根据表6-3 来计算的,也就是10个所谓的专家每个人对27个选项瞎掰了一个分值,无非就是10分制之类的,然后按照一定的规矩变成小数。用灰色如果会excel并不增加难度,一样算。但是作者并没有说一下excel是如何处理的。因为说起来烦。

  5个灰类讲得很清楚,而且贼好转化,就是一个值转到5张表而已。

  接着算出来一个矩阵,所谓灰度之类的。即该文61页。作者显然是从excel拷贝,懒得编辑成矩阵的样子,估计前面编辑矩阵到吐血的程度了,直接拷贝过去,由于小数点后面的问题弄烦了,把矩阵两边的竖线给丢了。这个是word惹的祸。当时看了结果,是excel算的,公式没有错。

  接着通过一个计算给出一个评价,文中是0.5843代表中等风险

  其计算过程根据ANP里的权重,然后根据灰色得到的矩阵,套进去算就行了。作者比较猛自称是手算的。由于矩阵不大,应该错不了,反正就是乘法加法捣鼓一下。

  

4种方法各自作用简评


  

  FISM

  通过捋顺要素的逻辑关系,给出整个系统的各个层次的因果关系。通过选定的一张图,让专家进行重要性评判的时候心理有个大概,以至于不瞎打分。

  ANP

   把27个要素分为8个方面,通过相关的成对比较,最后通过几个矩阵运算,给出了27个要素的权重分配

  灰度

  运用灰度对10个专家的打分情况,得到了8个矩阵。

  综合评价

  利用ANP得到的权重,跟灰度得到的8个矩阵算一下,最后得到8个值,即对8个方面的综合性的评估。

  最后

  该作者不是很能写的人,属于情愿算数,累得半死贴矩阵,也不想写文字的人。这样反而使得本文显得干净利落,实实在在,做了啥事就说啥事。

  用到了模糊解释模型,或者解释结构模型,或者有联用的人,可以引用这篇文献。我看在知网上,这篇文章的下载量挺高的,毕竟是刚出来的文章没有多久,里面的一些流程图弄得真不错。

  



如需用到其它方法如: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即FISM的建模过程,包括FISM中的模糊算子的选择、诸如查徳算子、有界算子、爱因斯坦算子等等计算结果以及解释。
解释结构模型与DEMATEL:( 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 )联合使用。
解释结构模型与AHP/ANP 即层次分析法/网络分析法 联用。
解释结构模型与灰色系统 联用。
与自组织结构模型 SOM 。
与机器学习包括BP网络
与博弈论
与深度学习等等
欢迎来邮件探讨,亦可开发相关内容。
无毛定理有理解的尤其受欢迎
解释结构模型的高级运用,分子受力实时分析